探索枫桥经验,守护宗日文化:“声动青海”走进兴海同德
2025-05-22 21:15:06
  • 0
  • 0
  • 1
  • 0

5月22日,“声动青海-海南州”百家媒体人大型采访活动沿途来到了兴海县、同德县,聚焦基层治理创新与宗日文化传承,深入挖掘青海在法治建设与文明守护中的生动实践。

当天上午,媒体团来到了兴海县人民法院河卡法庭,实地感受基层法治建设的“青海智慧”。据法庭庭长夏吾央措介绍,河卡法庭在争创“枫桥式法庭”的实践中,探索出了“马背法庭”、“帐篷调解”等特色模式,将司法服务延伸至草原深处。针对牧区群众居住分散、交通不便的特点,法庭组建了“双语调解员”队伍,通过“巡回审判+普法宣传”方式,年均化解草场纠纷、婚姻家庭矛盾等案件百余起,调解成功率超过93%。

除此以外,在“互联网+司法”实践中,河卡法庭还推出了“指尖立案”、“云端庭审”服务,让数据多跑路、群众少跑腿。这一系列的创新举措,既传承了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”的枫桥精髓,又融入了青海牧区的现实需求,成为了高原基层治理的鲜活注脚。

当天下午,媒体团又走进了同德县,探访当地的宗日遗址。据同德县委宣传部副部长、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党增加介绍,宗日遗址位于黄河北岸二级台地,距今约5600年,是黄河上游面积最大、内涵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。在1994年至1996年的考古发掘中,出土的“舞蹈纹彩陶盆”与“二人抬物彩陶盆”更是惊艳世界。前者以15人连臂踏歌的图案,展现了原始先民对集体舞的热爱;后者则以两人协作抬物的画面,印证了早期人类分工协作的智慧。这些文物不仅被誉为国宝级彩陶,更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共生的历史见证。

宗日文化的独特性,在于其多元融合特质。作为马家窑文化分布最西端的遗址,这里同时保留着齐家文化、卡约文化的印记,堪称黄河中上游农耕文明与高原狩猎文化的“十字路口”。2024年7月,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宗日工作站挂牌成立,标志着遗址保护进入新阶段。工作站通过多学科合作,计划开展遗址三维建模、出土文物修复等项目,并开发“宗日彩陶”数字文创产品,让沉睡的文物“活”起来。

在宗日文化的历史长河之外,同德县正以“生态立县、文旅兴县”战略书写新的篇章。作为“三江源”生态屏障核心区,全县森林覆盖率达22.2%,草原综合植被覆盖率为67.8%,2023年荣获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称号。依托丰富的水能、太阳能资源,同德已建成玛尔挡、班多等4座大型水电站,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容量达5万千瓦,清洁能源产业初具规模。

在文旅融合方面,同德县以宗日遗址为龙头,整合石藏丹霞、巴滩草原等资源,打造出了“高原越野跑”、“山地自行车赛”等体育旅游品牌,以及毡帽制作、酥油制作等非遗文旅项目。在宗教治理领域,同德构建“一核多元共治”格局,18座宗教寺庙与19.2万亩耕地、465.95万亩草场和谐共生,牦牛、藏羊等特色农牧产业年存栏量达84.41万头只,被誉为“中国良种牦牛之都”。

从兴海法庭的法治创新,到同德宗日的文明守护,从生态屏障的筑牢,到文旅融合的探索,“声动青海-海南州”百家媒体人大型采访活动在兴海县和同德县的见闻,不仅展现了青海高原的壮美风光,而且也揭示了少数民族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智慧与担当。正如宗日彩陶上连臂起舞的先民那样,相信开放包容的现代青海人民,也将在新时代谱写出灿烂辉煌的文明乐章。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